抗地球暖化,從我們開始

2011-07-06 13:30    發佈者:admin    評論:0    瀏覽:2205
   氣候變遷的反常現象,在台灣也日益成為新聞焦點。 該是春寒料峭的三月,台東卻奇妙颳起破百年紀錄的三七.四℃焚風;四月三日,起飛時天候一切如常,不過十分鐘,風雲驟變,陸軍直升機墜毀在高雄旗山,前一天晚上,高雄才莫名吹出十級瞬間強風,折斷大船纜繩。 集兩千多位頂尖科學
分享给朋友:

氣候變遷的反常現象,在台灣也日益成為新聞焦點。 該是春寒料峭的三月,台東卻奇妙颳起破百年紀錄的三七.四℃焚風;四月三日,起飛時天候一切如常,不過十分鐘,風雲驟變,陸軍直升機墜毀在高雄旗山,前一天晚上,高雄才莫名吹出十級瞬間強風,折斷大船纜繩。

集兩千多位頂尖科學家的研究精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在最新出爐的報告中諄諄告誡,地球持續升溫,擋也擋不住。到了本世紀末,平均溫度最高可能會比現在還要熱六.四℃。
「暖化已經把地球搞得天翻地覆,」對於這個全球最熱的話題,環保運動出身的環保署長張國龍顯得更是心焦,他不諱言,自己比IPCC諸公還要悲觀。台灣似乎也沒有樂觀的條件。

鑽研氣候長達二十五年的氣象局氣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鄭明典就點破,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百年以來,平均溫度增加了一.三℃,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也比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高。台北市的夜間平均氣溫,甚至增加將近二℃。 為什麼台灣「燒」的比較嚴重? 這個問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已經追問了五、六年。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台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台灣人的「碳」息 就以造成地球暖化的「禍首」溫室氣體為例,從一九九○到二○○四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倍速成長一一一%,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速度,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 過十二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據高雄市環保局統計,高雄市每人每年就「貢獻」三十四.七噸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值的八倍,號稱是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

201012923173517887.jpg

   三月底,愛河河畔溫潤如玉,造型現代化的街燈,陪著夜色緩緩張亮。做為第一個加入國際地方政府減量聯盟(ICLEI)的台灣城市,高雄市早在三年 前,率先在部份路段改用路標、路燈、紅綠燈三合一的太陽能共桿路燈,並要求中鋼、中油等排放大戶減量,希望早日脫離高碳城市榜首的污名。

台灣不但是氣溫升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劉紹臣還發現,台灣的日照時數在十年內,減少了一五%;下毛毛雨、都市起霧的機率也大幅下降。不經意間,那些可以營造浪漫氛圍的大自然背景,都逐漸在消逝中。

日照減少、霧日消失,不好嗎?溫度「才」升個一、兩度就惶惶不安,會不會太杞人憂天?暖化對台灣,到底會產生哪些衝擊?暖化與我又何有哉?

●衝擊一: 降雨不均,北澇南旱
台灣持續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真正要擔憂的是暴雨暴旱交迭。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童慶斌觀察,台灣近年氣候變異極大,不是水太多,就是水太 少,二○○一年的納莉颱風,台北市單日降下六百五十公釐豪雨,破了百年紀錄;翌年,石門水庫河床乾涸,遭逢三十年來最嚴重乾旱。

「這種一年水災、一年旱災的怪現象,可能會變成常態,」童慶斌預測。 一年水災、一年旱災 這樣的預測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台灣名列世界第十八大缺水國,即使總降雨量並沒有減少,但據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長期追蹤分析,台灣北部總雨量 增加二○%、南部減少一○%,北澇南旱趨勢顯著;且南北降雨天數逐年降低,使得雨量集中,強度更強,「這是嚴重的警訊。」 不只是台灣,全亞洲面臨的乾旱風險更嚴峻。

因為暖化,「亞洲大水塔」喜馬拉雅山的冰層,二十年之後將僅剩五分之一,屆時,台商主要的佈局地亞洲,會有四億人鬧水荒。

●衝擊二: 海平面上升,台灣變瘦
有人說那是危言聳聽。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裡,全球暖化加速溶解了北極和格陵蘭的冰川,加上海水遇熱膨脹,處於海拔十公尺以下的紐約、東京和上海,將沉沒為海中廢墟。

IPCC顯然站在高爾這一邊。如果採納科學家韓森(James Hensen)等人用電腦模擬出的最悲觀版本,到了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六到三十五公尺。如果地球挑了這套最悲觀的劇本來演,台灣會是什麼光景?

研究室裡放著一張張電腦模擬的台灣地圖,四月初已經換上短袖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賴進貴,用他擅長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模擬出海平面上升 六公尺後的台灣實境。受災最重的是台南,幾乎徹底淹沒。就像三百多年前,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攻下鹿耳門、直取赤崁樓那樣,只是,這次海水不費吹灰之力,直接吞下台南。

二十萬年前還是個古大湖的台北盆地,高度僅海拔四公尺,當海水上升六公尺時,水從淡水河直接灌進台北市,不論是億萬豪宅或是價值百億的商業大樓,都將泡在「台北湖」裡。原本每年海平面就要上升○.○六公分的高雄,如果暖化繼續帶動海水上升,最後也滅頂到只剩下一個「壽山島」。那時,四分之一的台灣人,成為聯合國定義中的「環境難民」。

地震、海嘯機率大增
此外,國際地質學家還擔憂,全球暖化引起的冰河融化、海面上升,會釋放地殼裡被壓抑的能量,引發劇烈地質變化,提高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發生的機率。高爾就統計,從一九九三年至二○○六年,短短十二年之間,全球的大地震次數已增加了超過三倍。

面對海水步步進逼,許多國家開始沙盤推演各種可能,從國家安全的層次來思考暖化衝擊。 低地國荷蘭無疑走在最前面。環境規劃局首先要將有十億美元產值的鬱金香花田遷往內陸,把填海造地的國土還給大海;為了因應海水上升的淹水危機,甚至著手計 劃萊茵河改道,往北從地勢較高的地方入海。

●衝擊三: 生態斷鏈,物種逃難
正如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剖析,暖化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圈受到滅絕式的威脅。因暖化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使海水酸化,全球二○%的珊 瑚礁遭受到嚴重破壞,白化死亡,致使有毒海藻增生,魚類吃下毒藻,人類再吃魚而中毒。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五萬人食用珊瑚礁魚類中毒,台灣民眾嗜食的石斑 魚,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類成為環境難民之前,物種難民已經默默展開逃亡。 為了適應未來的暖化,植物社群無言向高緯度地帶遷移,必須「走上」五、六百公里。海水溫度上升兩度,烏魚、秋刀魚、青花魚等漁場也會北移,台灣的烏魚捕獲量正逐年下滑中。

台大植物病蟲害研究所經過兩年持續觀察,赫然發現,原本不會在台灣現蹤的東南亞熱帶蝴蝶,已北上飛到台灣落腳,入侵溫帶蝴蝶地盤。 由於暖化,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將減少三分之一。童慶斌還以目前的暖化速度推估,七十年之後,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將有四個月完全不會有低於十八℃的水 溫,對於只能存活在十七℃水溫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而言,實在是個可怕的壞消息。

●衝擊四: 蚊子北伐,公衛拉警報
不要懷疑,對溫度最敏感的,不是北極熊,而是蚊子。只要溫度上升一度,蚊子數量就會增加十倍。

世界衛生組織直陳,暖化不但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也使得瘧疾捲土重來,非洲一千七百公尺的濕冷高地,還因為有蚊子而出現瘧疾病例。

專攻環境醫學的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蘇慧貞研究,溫度增加會改變疾病的分布,過去只存在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登革熱,當氣溫上升一度,埃及斑蚊就會「北伐」,攻克台中和台北。

「要看登革熱會不會大流行,根本不必去數蚊子,看溫度最準,」蘇慧貞坦承,暖化對公共衛生是極大的考驗。

●衝擊五: 夏夜暴熱,冬天點蚊香
一長排書架,琳瑯滿目放著各種與氣候相關的書籍、中英文期刊,以研究氣候變遷著稱的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除了靠研究找到支持暖化的理論,也在實際生活裡深切感受到。

許晃雄注意到,去年台大校園的鳳凰樹分別在六月、九月開了兩次花;在攝氏二十幾度最活躍的蚊子,冬天活動力還比夏天強。
「以後可能變成夏天氣溫高到沒有蚊子,冬天反而要點蚊香,」許晃雄搖頭笑說。 除了冬天點蚊香,台灣未來的夏天,也會比現在更熱。柳中明預估,未來十年,台北夏季出現三十五℃熱浪的日子,將從目前的二十幾天大幅增加到四十天,「這代表我們連衣著、用電習慣都要跟著改變。」

浮萍房子
當海浪如預期那樣近在咫尺,想像有一天,我們住在一個浮動的社區。 這不是科幻小說,暖化危機意識最強的荷蘭,正在營造一批能在水上漂浮的「兩棲房屋」,當海水漲高時,房屋也隨之浮升。將來,這個社區可能還會蓋一個像浮萍一樣漂在水上的足球場。

水上社區或許仍是未來,以節能、減碳為核心價值的綠建築,卻早已成為當代建築的主流思潮。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統計,自從八年前推行綠建築之後,台灣至今有一千棟綠建築,總共節省下十億元電費,並降低二十六.五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衝擊六: 保險理賠遽增、經濟受碳限制
在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背書下,《原子科學家公報》在今年年初,特別因為全球暖化,而將末日時鐘撥快至倒數五分鐘到十一點五十五分,並將暖化與核武 戰爭並列為人類文明的兩大威脅。 誠如許晃雄感嘆,全球暖化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沒有是與非,而是一種抉擇,「這就像是為地球買保險,買了不會後悔的。」
對於台灣來說,「氣候變遷的重點不在變,而在於快,」鄭明典一語道破,氣候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一成不變,過去要耗費一、兩萬年才出現的劇烈變化,如今五十年內就可能完成。 「有準備、沒準備,差很多,」鄭明典肯定地說。

雖然環保署在署長張國龍一上任就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並在去年送到立法院審查,但在本會期尚未排入議程,政府至今也未對二氧化碳減量提出具體目標和時程。

你我都該知道的「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原本應該是不可避免、也是地球物種生存必要的自然現象。沒有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把一部份太陽照射的熱能留住,地球將寒冷無比。

然而,當人類產生「過h」的溫室氣體-例如汽機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CO2)、工業汙染廢氣等一進入大氣層,或是因砍伐森林、農地 流失,使得愈來愈少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讓大氣層的CO2濃度大幅增加,愈來愈多的熱能將無法反射回太空,此時,溫室效應將讓地球變成悶燒鍋,愈燒愈 嚴重。過去五十年來,全球溫度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9602-05-02.jpg

 

全球暖化會帶來什麼威脅?「至少」我們會看到:威力強大的颶風、颱風愈來愈多(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水旱災或森林火災 不斷、冰河融化(1978年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9%的速度縮小)、海平面上升,低窪海島國家逐步滅亡、氣候模式驟變、傳染病散播、愈來愈多動植物面 臨滅絕危機。台灣,也不例外。

「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化,就像地球表面在每平方公尺都放了兩顆小燈泡,日夜不熄,」八○年代在美國國會為氣候變遷作證、引發全球關注暖化議題的科學家 韓森(James Hansen)比喻。 當二氧化碳變成固態形狀,就是可以製造舞台煙霧效果的乾冰。加上了水,它就產生碳酸,成為我們戒不掉的汽水和啤酒。

環保署長張國龍:重建人與環境的新信仰
二氧化碳是全世界嚴肅的問題,大家應該建立共識,也就是要設定一個目標,到某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不能夠再增加了。

在台灣,環保署也非常希望有權力訂定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但是這需要協調不同部會的考量。 當環保署想要訂定減量目標、並為目標做合理的設計,企業界、經濟部,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嚴格來說,財團最不願意受到管制,不受管制設廠成本才能夠相對減少。例如財團最容易做到二氧化碳減量的,就是不燒煤、也不燒石油,而是燒天然氣,馬上就可以把二氧化碳減三分之一。

這個問題從一九九八年的第一次國家能源會議,到前年的第二次能源會議,到去年的永續會以及永續會之後的經續會,四次會議都無法達成共識。 關於台灣的「非核家園」政策,我想不會有什麼調整。台灣的核能政策不是單純的技術和學理問題,已經變成是政治問題。現在台灣政黨糾紛這麼糾葛難解,沒有一 個政黨願意提出任何可能增加複雜性的政治議題。



W020061107754621110339.jpg

   

大家對於非核家園的共識就是,從此以後不再增加台灣的核電廠,在立法院的決議沒有任何改變之前,我想不會有任何改變。台電可能會提出核一、核二、核三延後除役,但是這些都要滿足能源管制所許可的範圍。

台北市長郝龍斌:台北市政府現在要逐漸更換成省電燈泡,購買節能的交通工具,剛開始要投入的成本會比較高,可是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減量、台北市平均溫度降低,還可能因此少用一些電,就整體來看,不見得會多花錢。

未來台北市的公務車要盡量換成油電共生,或用生質能源,都發局也鼓勵住商用綠建築,並且全市做綠化,因為每增加一%的植物覆蓋面積,都市的溫度就會 下降。市政府、市議會和信義區公所也會做成示範大樓,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換成節能燈泡、貼隔熱紙,還要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我們甚至決定市政府電費每年要 減少一%。

此外,我們不只做垃圾減量,還利用沼氣以及焚化爐的廢熱發電,光是這部份,就減少十二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台北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在降低中,九十四年的溫室氣體就減量了八%。台北市也率先訂定每年減二%排放量的目標,預計二○三○年的要比現在減量二五%。


真正要減緩地球暖化、台北市溫度升高,還是要從生活中做起。 就以我個人來說,我家最近才換成節能的冷氣,也全面使用節能燈泡,所有的廚餘都在家裡做堆肥。我也曾經想在屋頂裝太陽能板,只是計算過後,能發的電還是很有限。所以,只要能隔熱的地方,就盡量貼隔熱紙。

地球暖化嚴重,還是這二、三十年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注意,它發生的時候,可能就很嚴重。但是如果你注意了,並且採取一些措施,說不定地球就慢慢會降溫下來。

抗地球暖化從我們自己做起:花蓮隔熱專家

分享给朋友:

震澔實業有限公司 花蓮隔熱專家

0點評, 0留言, 19633瀏覽
地址: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精舍街22號
電話:0978-208555
我要點評 收藏 留言
關閉廣告 [X]